落榜后他转换轨道,为了求真云游中华,最终一
中医发展到今日争议不断,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渐渐失去了市场,中医到底是不是科学?
目前学界莫衷一是,但数千年来,代代中医师都在孜孜不倦的探寻病与治的真相,在悬壶济世的年代,郎中可是人人高看的职业,来到明朝,李时珍又将中医推向了新高潮,他留下的本草纲目更是成了后世推崇的经典。
此人生于正德年间,湖北人,古代技术职业往往是世袭的,李时珍的父亲叫李言闻,也是当地的郎中,曾经效力于宫廷,供职太医院,李时珍长到14岁便中了秀才。不过他早年醉心于考取功名,对学医兴趣黯淡,直到23岁落榜三次之后才不得不捡起这门祖宗留下的技术,开始随父学医。
最初的李时珍和行走乡间的郎中并无不同,平凡的很,到了嘉靖30年他已33岁,才因为治好了当地朱姓王爷而名声大噪,随后被王府聘请为专职医生,以此为跳板,李时珍终于利官近贵。
又过了两年,他人脉渐广进入了太医院,不过宦海生涯却并没有让他闯出什么名堂,不出几年他便辞官回乡,关于这段经历人们众说纷纭,李时珍也没留下太多笔记,大家都猜测他性格耿直,不通人情世故,所以仕途不顺或者陷入了办公室战争,最终导致混不下去,不过在太医院时工作接触了许多医学典籍,也为后来写本草纲目做了铺垫。
李时珍并不满足于从父亲手上接过传承的医术,他更希望能够在医药研究事业上有所进取,于是李时珍一边帮乡邻看病,一边四处寻找各种医药配方,希望创立自己的医学框架。
到了嘉靖37年李时珍回到老家创立了东壁堂,毕竟已经在太医院拥有了履历,像从前一样赤脚行显然有失身份,于是他决定当个坐堂大夫,从那时开始李时珍更是阅读了无数典籍,通过将行医的经历结合书中的案例发现了不少错漏之处,更加激起李时珍要写一本新医学著作的宏心壮志,《明外史本传》记载:“品数既烦,名称多杂。或一物析为二三,或二物混为一品。”
到了嘉靖44年李时珍终于启程,开始了说走就走的旅行,他去过湖广,下过江西,还来到直隶。一边帮人看病,一边四处搜集草药,一路上看到任何花花草草李时珍都要研究一番,从颜色到形状,从味觉到药性,再参考从前的古医术。修正其中的错漏之处,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,就这样慢慢积累,慢慢记录。
到了万历6年,已经61岁高龄的他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,期间经历了长达近30年,又有三次大修大改,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,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后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,甚至变成了行业的指标性文献,他去世后三年,官府终于下令在金陵将本草纲目正式刊行。
李时珍一生行医都重辨证施治,他从不迷信前人的学术思想,讲求变通和方法,为了考察每种中草药的药效。他设立了8项指标的考察方法,为后世人带来了新的方法论,和古时医师学医不同,李时珍每到一处不仅要拜会当地的著名医师。还礼贤下士去寻访农夫,山人,皮匠,猎户,草药往往要亲口尝试,体察药效。
本草纲目不仅是李时珍多年来考证得到的基础资料,还集合了许多番邦外族的医学知识,他在本草纲目原序里说,当时状态到了“长耽嗜典籍,若啖蔗饴”的地步,这本书前后历时40年,成书后190万字,分52卷,仅草药就收录了1500种。从花鸟虫鱼到金石,以纲目的形式分门别类方便查找和学习,这本书在后来的几百年时间里被翻译成朝鲜文,俄文,拉丁文,英文,德文,法文,日文,在全世界都引起了关注。
关于他本人的医学传奇也在后世被添枝加叶,越传越神,据说某日,李时珍和徒弟一起前往外地,发现有村民正在送葬,棺木内流血不止,他只是微微一瞥就发现血还是新鲜的。
于是李时珍便劝说送葬的人开馆,原来是一名难产亡故的孕妇,他察言观色后便拿出一枚银针朝胸口一扎,这妇人竟然醒了,后来还生下了孩子。
这故事是真有其事,还是民间杜撰便不得而知了,李时珍被奉为医圣,一生尝遍百草,经历疑难杂症无数,人们认为,他的出现对后世中医的走向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上一篇:还记得中华小子最后大结局吗? 最终还是没打败黑
下一篇:没有了